南部人來一趟北部旅遊,猶如踏上一段遠的要命的國度,
雖非跋山涉水,但路途總是遙遠,非得精心策畫一番不可。
今日天空雖不作美,但來到夢寐以求的東眼山森林遊樂區,
恰有一種雲霧繚繞之美,地上也撲滿了楓葉,浪漫極了。
沿著楓葉步道一路來到了遊客中心,初來乍到陌生的很,
還是先來摸索東眼山的美妙之處,以及等回的登山路徑。
我盯著導覽圖凝視,此時有位熱心的志工替我們解說著困惑,
我們帶著一位6歲的娃,最遠處的東滿步道有點強人所難,
建議就走自導式步道到三角點,累了中間有支線可以穿越。
困惑被解答後,我們首先得先好好的認識一下東眼山,
就連東眼山的"前世"都詳加說明,大自然還真是奧妙。
台灣山林的美妙,就是隨著四季的更迭而變化多端,
春夏秋冬在東眼山披上不同的衣賞,也孕育出多元的物種。
但最為人稱道的是東眼山曾為林務局的伐木林班,林業遺跡眾多,
各式的林相將東眼山交織成一幅動人的風景畫,滿滿的山林氣息。
東眼山這幅動人的畫作,還真有不少的人在揮灑著手中的彩筆,
除了相機之外,看來用寫生的方式記錄美景,也有另一番樂趣。
走吧,我們已經迫不及待的想往山林裡鑽,聽從志工的建議,
就從園區裡的自導式步道開始走起,參天樹木已張開雙手歡迎。
這一條步道可說是親子挑戰等級的,步道規劃完整,
踏著階梯或是步道緩緩上行。沒有需要四肢並用的窘境。
隨著攀爬高度不斷的往上升,林相也跟著變化多端,
時而樹蔭蔽日,時而豁然開朗,這便是登山的樂趣之一。
而也由於這個原因,創造出了東眼山多層次的面貌,
上中下層各自生長著特有的植物,生命的力量表露無遺。
偶然間,你會在步道旁見著一些頗有特色的裝置藝術,
一旁的標語引人發想~從人定勝天到師法自然,有種自贖味道。
而林相間也是吸收新知的地方,外號"猴不爬"的九芎樹,
堪稱是坡地保護的尖兵,誰知喚不出名字的樹,是個無名英雄。
接著來到了人生的抉擇點,直攻三角點抑或往支線走,
考量今天天氣不穩定,只好留下一張遙指三角點的英姿。
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,三角點此行雖無緣相見,
但卻在支線見到了木炭窯的遺跡,見證了東眼山伐木的歷史。
由支線漫步走了進來,可以看見數以萬計的柳杉佇立,
這是早年東眼山大量種植柳杉為經濟林,作為建材之用。
也許你阿公家的家具就是來自東眼山,而眼前的這些樹木呢,
是當年尚未長大,還是不夠壯碩,今日得以有蒼翠挺拔一面。
而往天空一瞧,柳杉像是在天空中做了一幅美麗的畫,
彼此保持著和諧的距離,一同捍衛著鬱鬱蔥蔥的東眼山。
仔細一看,這區域步道旁許多的柳杉都穿上了一件綠衣賞,
高聳林木,雲霧繚繞造就了這番景致,也算是蔚為奇觀。
前方的小橋上布滿了許多的枯葉,人說樹葉是樹木的名片,
我想東眼山的各種林木很想讓遊客認識它們,山水有相逢。
如果有幸欣賞森林中精靈的鳴唱,這趟登山行就更完美了,
白頭翁,綠繡眼,乃至於五色鳥,都是天生的合唱團成員。
支線接回了主步道後,便一路順著階梯往下走了,
雖未全程走完自導式步道,但已深深領略東眼山的魅力。
步道的終點是一個隱蔽性十足的洗手間,雖是人工建築,
但與大自然融合得很緊密,對林間的動物應無太多的阻礙。
再往前走些,雖然又是人生的抉擇點,但我們早有定見,
今天天氣變化無常,身邊又帶著一個小娃,該是往回走了。
走沒多久就會發現有間窗明几淨的餐廳,還有個露臺賞景,
幾經評估後還是決定先往回遊客中心走吧,山林的風味下次嘗。
往回走的步道幾乎就是一路平坦了,而且大約10分鐘便可到達,
迎面而來的遊客,我猜想就是欲直攻東滿自然步道的人,專業級的。
而這一路短短的步道,中間可藏著幾個裝置藝術品,
這是淡江建築"森林木十人"的藝術創作,作品名為"風帆樹台"。
而這是懸森(懸在三棵樹的鞦韆),大自然下也許已有些斑駁,
但依稀還是能想像,坐在平台上擺盪,體驗不一樣的森林視野。
回程還會經過一處野餐座位區,想像哪天天氣晴朗時,
陽光從樹冠縫中撒了進來,這是個多棒與山林的約會呀。
旅程中,我們應該習慣旅行中的不完美,恰如天空不作美,
不管是下次來的動力,或是意外的收穫,都是旅行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