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是媽祖的保佑與指引吧,當我們撞見這一幅充滿現代化線條,
眼神滿是柔情與堅定的大型媽祖壁畫,我們終於在漫漫的北港溪畔,
找到了"天空之橋"的入口,媽祖手提的那盞明燈,猶如汪洋中的那座燈塔。
莫怪我說的誇張,媽祖在民間信仰中,確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
尤其一腳剛跨進北港的領域,便有無數的媽祖相關意象呈現左右,
對了,介紹一下媽祖壁畫的所在地,即是"公館里彩繪社區",可順道一遊。
經過了彩繪社區後,一路的北港溪河堤是有多處的階梯上堤岸,
但不知是否尚在工程維修中皆禁止爬上堤岸,入口還得往前走幾步。
北港天空之橋是以"北港舊鐵橋"為根基,再加上建築師的巧思,
天空之橋就成為了躍上國際舞台的北港建築,真是不簡單呀。
而建築的理念便是以"復舊"與"低度開發"為原則,所以看的出來,
並沒有大興土木的痕跡,保留了舊鐵橋的原味,亦有現代主義的美感。
上到了上圖的左側平台,便可將舊鐵橋與"北港女兒橋"盡收眼底,
透過北港溪畔河堤的銜接,新舊世代的美好記憶,便串連了起來。
下了平台再往前走,便可以看見大量使用清水模建築工法的空間,
這也是天空之橋的一大特色,可以呈現出混凝土的原始質感。
一路漫步到了河堤中央,往左手邊一望,我突然有點恍然大悟,
莫非全台各遊樂園的"斷軌雲霄飛車",其發想就是來自這裡,
這裡的舊鐵橋真是斷的一乾二淨無後路,也斷的驚心動魄。
沿著北港溪河堤繼續走,便可來到全長117公尺的"北港女兒橋",
而取名女兒橋的典故來自紅樓夢,裡面有句詩句"女兒是水做的骨肉",
象徵北港溪是孕育笨港文化的母親,名字取的兼具文化含意與文藝氣息。
有人形容不規則狀的女兒橋像是條聳立北港溪的"巨龍"或"諾亞方舟",
但讀了一下設計者廖偉立建築師的設計理念,橋體是以較為輕巧的圓管,
將橋面包覆起來如船體骨架的空間感,所以說起來,我們應該在船裡面。
諾亞方舟其實也是一種異次元的船體,所以說是諾亞方舟亦很合理,
視覺上橋體包覆著沖孔金屬板,加上光點的效果,充斥著科技未來感。
但在新舊潮流的交會點,我們得莫忘初衷,莫忘舊鐵橋的歷史,
女兒橋上記載著許多北港地區的文化史蹟,像這一幅即介紹著,
北港溪鐵橋(復興鐵橋)的豐功偉業,一路從日治時代奔馳到民國時代。
而這一幅"北港牛墟"亦同樣吸引著我的眼球,這種從過去農村時代,
演變至現今的傳統市集,頗具歷史意義,現今台灣已寥寥可數,
我們曾去過的善化牛墟是2.5.8尾數營業,北港牛墟則是3.6.9營業。
這一張照片的主題應該稱之為"北港溪的風",尤其在橋中央,
風似乎沿著北港溪的河道而有加成的效果,風不停地吹,颯颯作響。
這一張應該稱之為一窺究竟嗎,橋上有數個透明圓孔,
可以一覽橋下的風光,仔細瞧瞧也許可以發現驚奇。
但看來今日不適合一窺究竟,明日應該也不適合吧,
北港溪水濃郁的像是母親化不開的濃情,持續不斷的灌溉著北港。
我們盡情的領略過北港溪的風和水,我們開始往回走,
走上了天空之橋上第二階的平台,遠方似乎有尊大型的媽祖像。
離開女兒橋,沿著北港溪河堤我們再次回到天空之橋,
這一段確確實實就是原台糖鐵道,一路往前走,便可接到北港糖廠,
過去鐵道旁不知有沒有密密麻麻的住宅,甘蔗不知會不會掃到一旁的居民。
我們不得再一次稱頌一下廖偉立建築師的巧手,將城市裡的沉痾,
以景觀步道的方式登場,再一次地將喚起人們對於糖鐵美好的記憶。
一路沿著鐵軌與景觀步道漫步,一直到了與大同路的路口,
會遇見木紋石板與鐵道沈木鋪面,所營造出的"北港糖鐵驛站",
北港糖鐵驛站也是我們這一次旅程的終點站,但也許尚未是終點,
我們明白北港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,這裡應該是另一個起始站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