冥冥之中,老天爺領著我們來到計畫外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,
那一夜不知震碎了多少幸福,而這一次我們帶著滿滿收穫回家。
說是天意還真不為過,初次造訪居然因為防災活動的推廣,
今天完全免費入場,而且還有許多是今日才有的特別展出。
比如說剛才的防災緊急應變處置,而這裡則由消防專業人士,
替大家說明火災逃生術的要領,這可是千鈞一髮的逃生機會。
專業團隊的宣導,當然不會只是紙上談兵,毫無記憶點,
專業的團隊便會生一個模擬場景給你,保證深烙腦海裡。
在惶恐來臨的那一瞬間,不知喚起人們多少的人生走馬燈,
惶恐過後,只願你留下今天的記憶,火場逃生要領的記憶。
場景的體驗栩栩如生,手作的體驗更是生活的可用技巧,
當場報完名後,工作同仁便給了每個人一只工具袋,免費。
在工具袋裡拿出一張大型的垃圾袋,一步步依照教練的指示,
在垃圾袋上面畫上幾條長長的線條,再依序剪下必要的長度。
答案揭曉,今天學習的技巧就是一件緊急避難用雨衣的製作,
此生也許只是萬分之一的機率會用到這個技巧,但真的實用。
另外教練還教了大家一些簡單的繩結技巧,這一堂免費課程,
雖然只是防災應變的初級課程,但已讓我們受益良多,感恩。
而就在這個名為921轉轉bar,學習緊急救難較巧空間的一旁,
有個921的大圖騰,依稀感覺好似某種的設施,我們看下去吧。
轉個彎,遊客便會進到了防災教育館,過去如何我是不知,
但今日藉由防災宣導的活動,倒是結合了許多的闖關遊戲。
台灣身處兩大板塊之間,這一頭地牛神獸大翻身的故事時有所聞,
我們身為這塊土地的一份子很難忽視它,那我們就好好的認識它。
而地震帶來的效應,可不只是房屋倒塌而已,南亞曾有大海嘯,
基督城曾發生大規模的土壤液化,每個災難都是難以承受之痛。
各國海嘯來臨時,是如何的呼喚沿海的百姓趕快逃難去呢,
不妨透過喇叭,去聽聽看最迫切的呼喚,海水已兵臨城下。
既然地震來的突然,來的令人措手不及,偵測地震的儀器,
就顯得格外的重要,這是一系列地震儀器的進化史,可觀呀。
其中威嚇氏地震儀被栩栩如生的展出,這也難怪如此的重視它,
1928年後的60年,台灣就以威嚇氏地震儀為主要的偵測儀器。
知識性的補給吸收後,接下來便是一系列寓教於樂的遊戲,
拿著剛剛進大門時工作人員給的闖關卡,開始大顯神威囉。
現今科技之於教育的協助,已經讓我感覺與小時候有著天壤之別,
哪天AI科技純熟後的加入,真不知會瘋狂到什麼地步,難以想像。
科技的進步最大的意義,就是教育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已,
可以透過鏡頭與偵測器的幫助,讓自己進入生動的畫面裡。
另外一方面來說,教育也多了許多別出心裁的巧思,不再呆板,
建築的福相還需要求神拜佛嗎,不用,科學的判斷即可度過危機。
而這是水土保持局開發第一款榮獲專利的教具,結合拼圖的遊戲,
還真是老少咸宜呀,從認識環境到水土保持,一門難得的親子課程。
結合的遊戲還有在夜市常見的投籃遊戲,這是一款全民大救援,
當實際雨量超過土石流警戒基準值,你就準備打起精神出動囉。
踏出了防災教育館的門口,眼前的這一片的頹圮來的突然,
我們還沉浸在剛剛的科技畫面中,這場景也是模擬畫面嗎。
它真的是活生生血淋淋的真實故事,讓一夜的天搖地動,
將光復國中的教室徹底摧毀,原來教育園區就是光復國中。
當時地震斷層剛好切過教室,加上教室長邊約成東西向之故,
造成了北棟教室的嚴重損毀,猶如被壓扁的三明治,怵目驚心。
"你正跨越車籠埔斷層線",大地無情的刻痕就在你的眼前,
這一條斷層線約有100公里,最高隆起處約9.8公尺,可怕。
走到了原學校的大門口,熟悉的禮義廉恥校訓仍高掛在那,
景物不依舊,人事更全非,校門口粗壯的柱子已向大地臣服。
所有的回憶大概只能靠這些老照片喚回,曾經的老榕樹下,
曾經的北校門口花台,對於曾經擁抱於此的人必定感觸良多。
走過頹圮的北棟教室,緊鄰的"影像館"是過去學校的活動中心,
很幸運的逃過了一劫,經過結構的鑑定後,成了劫後餘生的影像。
館內的牆上掛著許許多多當年的相片,曾經的一家團圓照,
如今已不堪回首,曾經的幸福家園,如今已是一把辛酸淚。
而這面牆則是記載著當時地震時的全台災情,倒塌的樓房,
傷亡的數字,甚至幾天之內還出現8次6級以上的餘震,恐怖。
1999年的這一刻,你在做什麼呢,我的處境其實電影有呈現,
我也是衝出宿舍的一位大學生,拿著沒有訊號的手機等待奇蹟。
影像台上,不停歇的播放著921隔天全世界各大媒體的報導,
引起了全球的矚目,在人類的災難史,大概也留下了記錄吧。
經過了許多影像紀錄的洗滌,不曉得能吸收多少地震故事,
把故事連結,你也可以成為穿越時空登上地震播報的主播台。
接著我們來到了地震工程教育館,參觀完地震的教育與影像後,
地震過後該學習的課題,就由地震工程開始,亡羊補牢猶未遲也。
地震工程教育館是由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所策畫,新舊並存,
也就是在原本傾倒的校舍上,加以改建成推廣地震教育的場域。
尤其台灣的都市地狹人稠,空地實為不足,只好往天空去突圍,
造成都市裡大樓一棟比一棟還要高的現象,但防震因應做了嗎。
全台最高的台北101理所當然是指標,而除了大樓減震技術,
風雨造成大樓的振動亦被考量,地震與颱風是台灣的兩個罩門。
地震工程教育館的另一側,還保留著當年地震毀損教室的梁柱,
一旁另有鋼筋綑綁新技術的比對,一場教訓讓台灣往前邁了一步。
走出工程教育館外,還看見"鉛心橡膠支承墊"新技術的展示,
無非是表達人類對抗大災難的決心吧,也許未來真的人定勝天。
最後迎接我們的是,車籠埔斷層保存館裡操場隆起的驚悚畫面,
隆起的高度猶如對地震深刻的記憶,是學校裡一道無情的烙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