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當年轟動全台的彰化民俗村關燈打烊之後,較具規模者,
就屬宜蘭傳藝中心了,但南部人來一趟宜蘭可千辛萬苦,
可謂跋山涉水之旅,好遠呀~好像是場台灣對角線的遠征。
但我想這一切應該會是值得的,還沒有進到園區,
就被最靠外面的這棟建築所吸引,清風淡雅,像有個畫家住在那。
門口有幅園區的導覽圖,有所謂的333遊園小撇步,
333就是三館、三街和三建築,整個圈相當的大,
有山、有水、有老街、也有飯店,我們得花點功夫參觀了。
進大門後的這條街叫做"魯班街",魯班被稱做中國工匠師祖,
所以這一條街上便有著當代工藝的極致表現,是現代的魯班。
首先我們先來到了前面所提的這清峰淡雅的建物裡, 是"台灣宜龍",
主要的商品是各式精緻的茶器,新北的鶯歌是它們的大本營。
但比較引起我注意的是這一堆的水果,晶瑩剔透般的栩栩如生。
這一家"青木工坊",也是蓋的像是有藝術大師所居住般,
建築物本身就是件藝術大作了吧,更遑論裡面的精工細琢。
路旁有個裝置書櫃,上面寫道"挑本書,到對面的享家時刻休息吧",
是種跨空間也跨馬路的閱讀概念,很有意思。
魯班街的街尾是一家參藥行,門口有兩簍參藥正曝曬著,
一下子意會不過來還以為來到民初劇的場景,現代少見了。
我們向參藥行走了進去,牆面上的這幾罐中藥擺起來氣勢十足,
下面寫著猜猜我是什麼中藥,這沒有三年四個月的功夫怎能猜出。
但畢竟現在的中藥已經生活化許多,慢火煎煮中藥的畫面,
只留在電視劇裡,大都已做成隨手包,調養身體也便利許多。
我們穿越參藥行,自然的就走到了平行的另一條"文昌街",
根本是戲說台灣的場景,把傳統的老街刻畫的如此逼真。
這一條街坐落著各行各業的職人店家,比如說這家木屐店,
就會跟你介紹著木屐的歷史與演變,抑或受日本文化的影響。
街上另一家賣著許多碗杯瓷器的店家,還提供著DIY的活動,
拿著一張素面的鏡子,拼貼上喜歡的馬賽克顏色,
不僅這張鏡子是全世界獨一無二,小朋友亦參與了工藝之美。
有的店家甚至是傳統柑仔店的打扮,但應該也超越了我的年代,
像這幾尊玩偶我一點印象也沒有,龍鬚糖小子阿財~你聽過嗎。
而文昌街老街樣態顯著,多以紅磚傳統式的建築風格呈現,
大紅燈籠高高掛,真有一番風格獨具的味道,很有傳統味。
靠近演藝廳的地方有件名為"逗陣"的銅雕,銅的藝術品實為少見,
外圓內方代表著天圓地方的宇宙觀,爺孫的互動則是和樂的表徵。
附近還有個"地支報時"裝置,是可以讓遊客體驗的,
也是園區過去所演出的"地支報時秀",更夫邊敲打樂器,
邊吟誦地支報時詩,讓你一秒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的時光。
一旁即是"劇展廣場",再過沒多久剛好有一齣"豬喜臨門",
當然就找個好位置等待演出,還沒看過豬娶新娘子咧。
看完豬娶完新娘子,我們開始往"月河"的這個區域走,
宜蘭真是個好山好水,而且很愛台灣,看這棵樹就知道了。
我們走到月河的另一端,往回看得這地方叫做"迷霧森林",
不定時的就會從地面竄出一陣煙,有點飄渺夢幻的美感。
前方有個地方叫"豬迷宮",是大豬小豬落草原的概念吧,
對了現在是豬年末,所以許多以豬的意象呈現,豬娶親也是。
我們跨過了一座仿古的拱橋,來到了臨水街,臨著月河之故吧,
前方就是搭船遊月河的渡船頭,也許弄個擺渡人更加詩情畫意。
我們沒去搭船,反方向的走到了一處親子遊戲廣場,
傳統的巧高蹺和這種我小時候也沒玩過的"射竹竿",
遊戲的名字如果有說錯還請指教,我真的沒玩過。
接著我們來到了"文昌祠",是貨真價實的一間廟宇,
絕非搭景而已,遊客虔誠的祈求也都是貨真價實的幸運。
廟口許多人或站或坐在長板凳上觀看布袋戲,好不熱鬧,
這傳統中的傳統記憶,除了聽三叔公講古外,就屬這情景了。
最後快離開的時候,難免會要經過個購物區,
帶點紀念品回家,但重點並不是帶了那些紀念品,
而是這一棟根本也是一件藝術品吧,名為"目仔窯",
也就是過去的窯燒場,波浪起伏的建築與矗立青天的煙囪。
初次來宜蘭傳藝,真覺得一點也不比國外的民俗村遜色,
保留既有的傳統與技藝,有條不紊的呈現給遊客,真值得來一趟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