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入車埕,像走入一部豐盛的歷史饗宴,曾經熱鬧非凡,
今日雖歸於平淡,轉型觀光,但仍依稀能感受昔日的"小台北",
儘管繁榮的行業離開了,但失之東隅,收之桑榆,
山城悠然的景致卻被遺留了下來,成為今日著名的景點。
尤其是這一片原本的貯木池,搬運木頭的起重機離開了,
留下來的是群山環繞下的一片綠色明鏡,倒映出綠色的光芒。
現今在這片貯木池旁規劃了環湖步道,漫步在其中,
山林裡的悠然氣息拂面而來,這個下午真令人愜意無比。
池仔裡的水鳥雁鴨最能了解這般心情吧,貯木池不再忙碌,
相反的,現在的貯木池儼然成為鳥類棲息的天堂,好生快活。
而環湖步道旁盡是楓樹、樟樹、落羽松,不同季節來,
便能感受貯木池旁多層次的色調,上帝匠心獨具的傑作。
如此賞心悅目的風景,難怪在網路上時常有人貼出美照,
今日親臨之後,對這個深藏山林中的明鏡感到無比讚賞。
離開貯木池後,一旁聚集許多特色商店的林班道商圈,
也是很值得來細細體驗,一一品嘗,逛起來輕鬆愜意。
其中不乏許多知名的商家在這駐點,今天坐不成真火車,
不妨也來搭乘紙做成的火車,享受不同樂趣的火車之樂。
林班道商圈再往前便會見著真的車埕站,火車站前,
熙攘往來的遊客,令人以為又回到當年絡繹不絕的光景。
而車埕站是集集支線的最後一站,許多人從集集搭車而來,
遊歷一番後再搭乘回去,只是火車時刻會壓縮停留在此的時間。
但不管你是以如何的方式來到車埕站,體驗一下鐵道文化,
這曾經寂寥,如今風華再現的車站,值得與鐵道共舞一段。
從車站再往前走些,便會看到林班道的木作體驗工廠,
前景是數個大型貨櫃屋組合而成,很有工業風的設計感。
體驗工廠的左右兩側,有兩間已經走向文創風的商店,
裡面的木作商品琳瑯滿目,開始擔心自己的行李廂空間了。
而木作商品也不再是那麼的生冷硬梆梆,擺在櫥窗前,
猶如一件件賞心悅目的作品,但其實都是我們的日常小物。
如果來此逛的興趣正濃,時間也拿捏得恰到好處,
不妨來參加木作體驗的課程,打造自己專屬的木作成品。
離開體驗工廠往木業展示館而行,有間將原本台鐵日式宿舍,
改建而成的特色餐廳,想像在檜木的芬芳下用餐,一定別有滋味。
環繞一圈後,回到了一開始來到車埕看見的木業展示館,
後端出口"新與舊的交疊"的屋頂,實在令人遊客一眼難忘。
木業展示館的故事,眼前這位"老"朋友也許能說明白,
投個錢,扭一圈,他便會為你吐露出最好的心意給你。
還是搭乘一趟時光列車,不管是原配送馬車之用的車廂,
或是運送原木的板車,都令人感受日治時代的馬不停蹄。
緬懷的時代雖已走遠,但現今在日月潭管理處的推動下,
館內規畫了商店街,也緊密結合車埕當地的觀光資源。
但有些東西是永忘懷不了的,這三棵大樹根名為"尋根",
根是永遠斷不了的,尤其是車埕所上演過的台灣木業盛況。
前方有座木業展示館的模型,便可以清楚地看見,
何謂"新與舊的交疊",舊屋架也成了展示的一個亮點。
牆上掛著民國60年代斑駁的照片,那一年火車旁人潮湧動,
標題是"裝載罕見直徑比人高巨木",現在應該連見都不可見。
木業展示館另還有身負教育的意義,台灣的木材我們認識多少,
耳熟能詳但也略知皮毛,今日是個好好補充木業知識的好機會。
木頭也可以是個作畫的地方,有別於傳統的人像雕刻,
這裡有一幅"逐鹿中原"的雕刻畫,刻的栩栩如生,別有味道。
感受完一輪展示館木頭的芬芳,是不是對於木頭有點想像,
大型木作不方便帶走沒關係,其實連木削也可以打包帶走。
上到二樓後,便可以清楚地看見昔日木業榮景的模擬場景,
前人篳路襤褸,也許你的老家中,就一張出自這裡的木作產品。
記得剛剛來時,我們往前方風景秀麗的貯木池而去,
但指標牌卻從頭到尾的指向另一方,我們一探究竟去。
微微向上的坡道,稀疏的人潮,前方約100公尺處,
便是車埕老街,遊客其實鮮少來到這裡,但這是原味的車埕。
今日也許看起來是小小巷弄,但當年應該是繁華大街吧,
來份古早粿或是冬瓜茶,不起眼嗎,食尚玩家可來採點過喔。
當年搭火車來車埕,走馬看花,只記得在鐵軌上拍了照,
今日開了車來車埕,用心體會,車埕還真是豐富多元,無敵的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