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也許我先放上一張在特富野聚落所看到的阿里山風景區導覽圖,

也許你跟我一樣,在還沒有來過特富野之前,步道與古道一直分不清楚,

步道是從特富野到達邦,而古道則從特富野到自忠,終於搞懂了。

IMG_5180.JPG

一路便從嘉義市區沿著阿里山公路往上行,分岔處往縣道169繼續走,

遇到了"達邦社區"的入口,但還不是我們的目的地,往左側柏油路繼續走,

大約還要再開個10來分鐘,才會到達特富野社區,步道與古道的交集處。

IMG_5160.JPG

但在達邦社區的入口處,應該已經很能感受鄒族的氣息,

這一幅鄒族生活寫照的水泥雕像,便將鄒族文化表露無遺。

IMG_5161.JPG

下來伸伸懶腰後,立馬再往特富野部落前進,

看到這充滿原住民圖騰的告示牌,我們終於到達特富野了。

IMG_5191.JPG

車子停妥後,我們到社區走走,這裡有間旅遊諮詢服務處,

應該也10點左右不早了,但似乎還沒有營業,往其他地方看看。

IMG_5162.JPG

在旅遊諮詢服務處的旁邊,就看到了一間"庫巴建築"(The kuba),

是鄒族"男人的集會所",特別強調了是"男人"專屬的地方。

IMG_5163.JPG

對於這類神聖的場所,不管是在國內或國外,在地或是原民,

我們都得保持一顆恭敬的心較為妥當,別人的叮嚀還是得注意的好。

IMG_5164.JPG

"男人的集會所"與"重要祭典會所"之故,所以多了些提醒,

我們尊重族群文化下,便由建築物的右側走道進到廣場。

IMG_5170.JPG

廣場上的牆壁掛滿許多原住民的印記,有點像是遠古時代,

在山洞裡發現的壁畫,像是傳遞著祖靈對人民訴說的某種旨意。

IMG_5165.JPG

而建築的本身是一個四方形,以12根大柱子為主幹,

屋頂及門前的種植是"金草蘭",是鄒族的神花,相當的特別。

IMG_5169.JPG

我來到高處俯瞰整個建築及廣場,遙想節慶時熱鬧的樣子,

不知是何種的隊型,何種呼喊的聲音,何種英勇的姿態。

IMG_5174.JPG

而鄒族的慶點叫做"戰祭",也是台灣多元文化的宗教百景之一,

雖然無法親眼目睹"戰祭"的儀式,但看著照片已能些許感到沸騰了

IMG_5172.JPG

出發前再將特富野步道的路徑仔細端詳一番,兩社的距離是1100公尺,

而且大部分是石板路和木棧道,但經詢問剛剛走完步道的山友建議,

我們出發時間已有點太晚,而且有老有小,建議達邦吊橋就別去了。 

IMG_5178.JPG

走吧,今天就來領略特富野步道美麗的面貌,也許無法全程走完,

但走過這個步道的人皆一致的好評,相信是不會令我們失望的。

IMG_5190.JPG

經過了部落的入口處,除了有充滿原民風格的標記外

還有一隻大大的"藍腹鷴",藍腹鷴也許跟特富野有某種特殊的意義。

IMG_5186.JPG

經已回程在路旁大啖午餐的一群人指點,從牌坊旁的小路走上去,

便是特富野步道的起點,恭喜~我們已經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。

IMG_5195.JPG

果然走沒多就,就看到了步道入口的標誌,沒走錯路,

但這裡標示到達邦部落是1650公尺,跟前面導覽圖1100公尺,

不太相同,令人困惑了,也許計算方式另有蹊蹺吧。

IMG_5198.JPG

步道的一開始大概離部落還不遠,兩旁有些許的工寮,

這是人類生活的痕跡,過了這一區,幾乎就屬於大自然了。

IMG_5205.JPG

所以有工寮存在,想必就有些農作物的耕作在此作業,

當然這都次私人所耕作,絕非老天爺所賜與,請手下留情。

IMG_5209.JPG

依照我淺薄的咖啡知識,我強烈懷疑這是咖啡豆沒錯,

我雖非咖啡的迷戀者,但咖啡樹應該也見過一些,應該沒錯吧。

IMG_5211.JPG

離開了有人類足跡的區域,漸漸地走進大自然裡,

一開始就是水泥所鋪設的步道,好走的很,坡度也不大。

IMG_5207.JPG

沒多久,就會來到第一個休息站,是個原民風的涼亭,

涼亭裡已經有休憩的人,沒關係,大自然有俯拾即是的乘涼處。

IMG_5217.JPG

這個涼亭旁佇立著一到"眺望達邦社全景"的介紹導覽圖,

記得嗎,完整的特富野步道就是要走到達邦的,遠眺~很近嘛。

IMG_5212.JPG

雨水近期可能豐厚了不少,周遭的樹木遮住了大半,

我們只能依稀看到達邦社的一角,也算小小滿足了沒去的遺憾。

IMG_5215.JPG

離開涼亭,便是一連串的下坡階梯,

豔陽天有濃密的樹冠遮蔽,不失為一個悠哉的步道行。

IMG_5219.JPG

路旁看見一種或許也是人為種植出的果實,離部落已有一段距離,

這種果實有點像是水蜜桃或李子,我實在也搞不懂這是何種果實。

IMG_5226.JPG

接著便是密密麻麻的竹林了,根據苦苓的著作"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",

竹林是不會野地生長的,也就是這裡不是曾有人居住,就是被人帶來這裡。

IMG_5229.JPG

畢竟地上一節一節冒出頭的竹筍,也都是有經濟價值的,

就算放任竹筍自由的長大,這些高大挺拔的竹子有都是有用途的。

IMG_5231.JPG

不知道當年有沒有人向李安導演介紹過這片竹林,

美得像一幅畫,也許臥虎藏龍拍續集時應該考慮看看。

IMG_5235.JPG

抬起頭仰望竹林樹梢被微風吹過擺動著,真有一種幻覺,

哪個武林高手從樹梢悄然而過,風度翩翩,一副大俠風範。

IMG_5251.JPG

這一段路儼然是個下坡的階梯路,才想起剛剛在特富野部落,

所遇見已爬完步道那群人所叮嚀的話,從牌樓旁開始走較為舒適,

這樣回程時就不用一路艱辛的爬階梯囉,說的好像有點道理。

IMG_5249.JPG

漸漸低,景緻已經稍稍得起了變化,不只是竹林而已了,

開始出現溪谷地和翠綠青蔥的樹林,頓時開闊了起來。

IMG_5252.JPG

階梯的末端是個T字路口,真是到了人生的交叉路口了,

向左走或向右走,如電影般的扣人心弦,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邊。

IMG_5261.JPG

但圖示說得清楚,情節也沒有那麼的扣人心弦,

我們早已打定注意往右走,繞完巨木群後回到特富野社,

往左走便是到達邦社,但回頭還是會再經過這裡,這裡真是關鍵

IMG_5262.JPG

往右走也由階梯路換成了這一段有點崎嶇的路,

全程大概也只有這一段,比較接近原始山林狀態的路。

IMG_5264.JPG

走沒多就久就會來到一段柏油路,但其實這裡剛剛開車有經過,

才意識到剛剛也看到些許的登山客與們會面過,原來如此啊。

IMG_5272.JPG

但其實平整的柏油路並沒有走太長,終究得回歸山林

IMG_5273.JPG

岔路上看到了特富野步道的指引牌,沒錯就是從這裡再繼續吧,

而這裡開始的道路必較像是產業道路,也許答案就走下去便知道。

IMG_5275.JPG

這一條產業道路走沒多就又到了一個分岔路,往哪走呢。

IMG_5277.JPG

其實指引牌剛開始時我們有點誤解它了,"步道出口"(黃字)往前走,

"特富野聚落與樟樹巨木群"(白字)往下走,我們以為前行是捷徑,

往下走可以經由巨木群再到聚落裡,殊不知,聚落也是要往前行。

IMG_5278.JPG

所以我們就一路興高采烈的往下行,可順利地回到特富野聚落。

IMG_5280.JPG

但先別高興得太早,我們馬上遇到了蟲蟲危機,或說驚奇吧,

這樣成群結隊的蟲蟲雖不能說是數大便是美,但也蔚為奇觀,借過囉~

IMG_5285.JPG

這一段路便是特富野步道中的樟樹巨木群,也是整個步道的重頭戲,

早期阿里山為樟腦砍伐重要山區,樟樹具有特殊氣味,我可要好好聞聞。

IMG_5322.JPG

每一顆巨木並不像阿里山園區裡的神木,一一標示著樹木的年紀,

但如果以環抱的比擬來說,大約是兩個大人便可以將巨木抱住。

IMG_5286.JPG

而樟樹也不像阿里山園區裡的神木高聳挺拔,鮮少有枝幹岔出,

但巨大的樟樹到像是公鹿的那一隊角,渾圓飽滿,氣勢驚人。

IMG_5288.JPG

過了一座小橋,後面還別有洞天嗎,還有更驚奇的巨木嗎。

IMG_5296.JPG

接著出現了連三棵巨大的樟樹,像是三位守護山林勇士,

我們從它旁邊走過,不自覺的感到自己的渺小,萬物的偉大。

IMG_5299.JPG

繼續走吧,這一帶突然開闊了起來,陽光也灑了進來。

IMG_5304.JPG

原來這一帶可以遠眺這山明水秀的溪谷,溪流就想把銳利的刀,

深刻將兩座山的邊界勾勒了出來,形成兩座各有姿態的巍巍大山。

IMG_5305.JPG

階梯頂端的這棵巨木,長得恰到好處的佇立在那,

由下往上看,巨木更顯得傲然挺立,古木參天也許就是如此吧。

IMG_5308.JPG

特富野步道的巨木群我們留下了足跡,也終於征服了你。

IMG_5309.JPG

這一路沒有認真數巨木的數目,但應該有20棵吧,

有的在你身邊經過,有的遠遠眺望,各有各的風情。

IMG_5314.JPG

巨木群的出口又回到了柏油路,看到這個導引牌就更困惑了,

特富野聚落還要往回走,就如前面所述,岔路直行才是回程。

IMG_5325.JPG

所以我們就把剛剛的樟木巨木群步道再一一的走一遍,

多了一遍,價格不變,終於搞懂了這個引導牌表達的意思。

IMG_5328.JPG

沿著產業道路往前行,跟剛剛的巨木群又是不同的風情

IMG_5331.JPG

走著走著又來到了分岔路,但路口沒有指標,只能自行判斷了,

左右邊的道路新舊程度明顯不同,還是沿著右邊的主幹道繼續走吧。

IMG_5333.JPG

左邊最後走進了某戶農家的耕作區,右邊的路才是正解,

而這一段到目前為止皆是緩步上坡的產業道路,算是相當的好走。

IMG_5335.JPG

一直到了這裡出現了階梯路,左邊明顯是人家的耕作區就不打擾了,

那就往右邊的階梯往上爬吧,也漸漸地感受到有人活動的氣息。

IMG_5336.JPG

到了最後還要來一個驚喜,必須通過這個關卡嗎,

但我想這一切只是個巧合,旁邊的農作物剛好倒了下來,

於是巧合的形成一個洞穴,無妨,彎個腰便可以通過它了。

IMG_5338.JPG

我懷疑這倒塌下來的植物便是"糙葉樹",這一帶種的密密麻麻的。

IMG_5349.JPG

糙葉樹,又稱天然的砂紙,鄒族人常以它的樹葉來摩擦金屬製成器具,

如果直接在人手背上摩擦還會有紅腫現象,好特別的葉子啊。

IMG_5351.JPG

我猜糙葉樹也許也是特富野聚落裡的一種經濟作物,

仰望一旁的上方就已經是人群的居所,炊煙裊裊的地方了。

IMG_5352.JPG

但階梯一路向上,到了這裡有分成左右兩邊了,

往右是直攻聚落,我決定去左側瞧瞧,也許另有驚奇。

IMG_5353.JPG

往左側走拐個彎,即到了路的盡頭,木椅兩座在側,

有什麼特別的嗎,還在這裡開闢了一處休憩的平台。

IMG_5356.JPG

這裡立著一個告示牌"天神的腳印",太特別了吧,

天神指的是"哈莫(Hamo)天神",而祂擁有碩大無比的身體。

IMG_5359.JPG

相傳特富野,達邦等聚落就是被天神一腳將山谷交錯踩成一片平原,

我一開始還以為是類似澎湖望安的呂洞賓腳印一般,但遍尋不著,

是我誤會了,神話姑且不論真假,總是教我們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吧。

IMG_5361.JPG

回到剛剛的分岔路,往上攻頂吧,這一段就是好漢坡了,

克服了這一段就是一位好漢了,就是一位征服過特富野步道的人了。

IMG_5362.JPG

階梯走到底,就會看到了一座引導牌,沒錯,

這裡已經是特富野聚落裡了,這裡便是步道的聚落那端,

些許階梯路,些許緩坡路,一路上走走拍拍,大約走了1.5~2個小時。

IMG_5364.JPG

終點處應該就是真正走進了聚落的內部吧,依稀見著族人生活模樣,

家人圍在一起用膳與談天,一副與世無爭的愜意模樣。

IMG_5367.JPG

聚落裡的壁畫也許也能透露出族裡的生活型態,雖身居高山峻嶺裡,

卻有取之不盡的天然資源,雖離海甚遠,但溪邊亦有漁獲可撈。

IMG_5377.JPG

但這壁畫的內容我想是個神話故事吧,搭配著後方那隻藍腹鷴,

也許兩者之間有著特殊的意義,我得好好仔細研究研究。

IMG_5383.JPG

我們往剛剛來時的庫巴建築前進,讓路程有個有始有終,

沒有走大馬路的話,就會像我們這樣走進更深入的聚落裡。

IMG_5378.JPG

我們回到一開始的旅遊諮詢服務處,此時已經張開大門,

裡面有位服務人員替旅客解說步道與古道的相異之處,已過中午,

他勸遊客放棄古道吧,時間已不允許,而且古道一般底盤低的車恐無法前進,

不妨參考一下接駁車,不然就先花個一小時,從這裡先走到古道入處吧。

IMG_5388.JPG

對於我的台小房車實在是個考驗,也許接駁車是不錯的主意,

不然,就如我朋友輕鬆點參加登山一日遊的行程,也是另一種選擇,

離開後往山下走時,特地的在橋上停了下來,對面就是達邦吊橋,

這次並沒有走到達邦端,留個吊橋照當個紀念吧,也許那天我必定征服你的。

IMG_5393.JPG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史達先生 的頭像
    史達先生

    史達先生的玩樂人生

    史達先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