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集集欣賞綠色隧道,騎單車悠閒飽覽集集景致的美好印象,
已經是十幾年前的記憶了,今日再來南投一遊,集集~好久不見。
在集集住了一宿,早晨的集集,火車站還沒載來喧囂的遊客,
路上也還沒有單車客成群的隊伍,是小鎮原有純樸的模樣,
一早能去哪呢,到民宿附近的"明新書院"走走,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1878年集集因為樟腦業帶來了興盛,在地文人雅士為倡導當地文風,
於是籌設了明新書院,到了今日仍還有當地學子"開竅啟智"的活動。
今天雖然是假日,不知道是我們來得太早,還是南投實在有太多可去的景點,
我們幾乎是書院第一批的遊客,也好,書院如果人潮洶湧就失去了那恬靜感。
書院從1878年至今已幾經搬遷與改建,當年學子搖頭晃朗誦詩詞的場景,
以不復見,現在倒是呈現宮殿式建築工整的外表,左右各有一廂房。
正殿主要供俸著文昌帝君、至聖先師和紫陽夫子(朱熹)等聖賢,
廟前的前庭,據說每年集集鎮上的祭孔儀式,便是在這裡舉行。
一條長廊串起了正殿和左右廂房,不知有沒有串起祈求功名的學子,
和諸位先賢追求學問的恆心和毅力,只要那萬分之一就已足夠。
還有一個方法,寫封信給諸位先賢吧,將理想(或幻想)中的功名寫在其中,
熠熠生輝的金箔片串起來猶如金黃色的瀑布,蔚為壯觀,也誠意十足。
門口有一座"惜字亭",雖然外表有點像是在廟宇中常見的金爐,
但這可是用於燒毀寫有文字的紙張,有"敬惜字紙"的理念,
也有崇敬倉頡、文聖帝君的意義,我倒是第一次瞧見,開了眼界。
書院裡置放著一只"漂書香",目的是讓飄盪在外的書籍老有所依吧,
愛書人閱讀完後,再讓書籍繼續漂流,期待遇見更多的知音。
除了漂書箱,還有一只"石虎愛旅遊"的陶瓷創作藝品,精緻可人,
我不確定集集是不是石虎的棲所,但愛旅遊的人肯定是不會錯過集集的。
書院的左廂房(集賢樓),目前是用作書院的辦公室之用,
瓦紅白牆,大概是921地震之後經過一陣修復吧,還算新穎。
但新穎的牆面倒是開了一道"時光之窗",帶我們回到百年前的土埆厝,
在物資缺乏的年代,沒有舒適的冷氣房,學子更懂得孜孜向學吧。
書院的外圍巡禮一遍後,我們向諸位先賢致上最高敬意,
如今百年前的書院已與永昌國小合而為一,古今融合的最佳代表。
百年前的書院不知課餘閒暇以何為消遣,如今學子資源豐富,
更當要好好珍惜阿,堅強的學習後盾只期待你們盪的更高更遠。
向前衝吧~
前方的路已相對的平坦,靠的就是你們努力不懈的心了...
留言列表